【博士代表谈东融】创新是推动发展的生命力——贺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潘顺康谈如何依托大湾区推动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

贺州日报     2019-08-15 10:29     浏览:16617


编者按: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第一动能。我市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一直致力于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人才平台建设,筑巢引凤,为人才落地生根、创新创业打造更加优质的发展环境,各级人才也为贺州全力东融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市高层次人才工作座谈会精神,近期《贺州日报》开辟了《我与贺州共成长——博士代表谈东融》专栏进行集中宣传,用他们独到的见解和思维破解我市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瓶颈和难题,为实现贺州高质量发展坚定信心,加油鼓劲儿!

个人简历:潘顺康,壮族,教授、博士,1973年生,广西巴马人。现任贺州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主要从事新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工作。先后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件。

2013年,潘顺康以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到贺州市工作,带领贺州市科技局取得3个国家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指导贺州首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治区级孵化器等一批创新平台建设并成功获得自治区认定,实现了零的突破;他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促成企业成功研制出世界上首台人造大理石微波固化设备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全力东融,加快发展”主旋律唱响的2019年,坐拥地理资源优势的贺州又将如何依托大湾区雄厚资源,支撑我市各类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日,记者有幸采访到贺州市高层次人才,贺州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潘顺康,听他就如何以创新推动发展发表真知灼见。

近年来,贺州充分利用大湾区创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转型发展,如碳酸钙、大健康和特色农业产业,都取得了不俗成绩。“然而,贺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潘顺康说。

“产业结构单一、高新技术企业少、产业链短、产业之间互补作用没有很好发挥,导致我市产业与大湾区产业之间协同发展效应并不明显。”谈到我市产业发展与大湾区存在的差距时,潘顺康认为,全市科技创新环境不活跃、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创新平台体系不能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发展短板。

“创新就是推动发展的生命力。”针对这些问题,潘顺康表示,充分利用大湾区雄厚的创新资源推动产业发展,是缩小贺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最快捷途径。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新思想、新理念的引领,就难以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如何带动后发展地区解决思想束缚问题,潘顺康若有所思。

“一定要敢于破除传统条条框框的束缚,站在大湾区发展大格局的高度来谋划全市产业发展,做好整体产业布局。”潘顺康展开道,例如我市的园区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产业研究院)打造,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等工作都亟待创新,在筹划期突破固式思维进行“头脑风暴”,将能更好地支持和服务产业发展。

碳酸钙产业与装配式建筑产业是我市“三大千亿元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两个产业之间的互补作用仍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加强产业融合和产业链延伸是壮大全市支柱产业,引领‘贺州制造’走向世界舞台的必经之路。”潘顺康认为,必须要加强我市碳酸钙产业与装配式建筑产业之间的合作,促进产品之间的集成,推动两个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建成在国内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建材生产基地。

随着大湾区企业入驻,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旺高工业园区等产业园区得到快速发展。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是催生新生产业的有效方式,而园区联盟是产业协同的重要抓手。面对产业园区的崛起,潘顺康表示:“我建议市内园区之间、我市园区与大湾区园区之间可根据优势互补原则建立联盟关系,加强产业之间的相互协同发展。

同时,要加快我市产业与大湾区相关产业之间创新链的协作,使我市产业创新链向大湾区延伸,形成由贺州企业根据大湾区市场需求,向大湾区人才团队提出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的请求,依托大湾区创新平台进行技术攻关。“获得的研发成果可以再通过创新链转移到贺州各企业形成产业化,生产的产品最终又输出到大湾区市场,形成产业链互通的整体格局,从而使我市产业得到快速持续发展。”潘顺康说道。

在现有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下,如何与大湾区人才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潘顺康的答案是共建科技创新平台。

他表示,我们可以采取市校企共建的方式,鼓励大湾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到贺州建分支机构,支持大湾区优秀创新团队带技术和项目到我市共建创新平台。如此一来,即可大力推动我市创新平台和大湾区创新平台结成联盟,实现技术、人才、设备资源共享。

提到科技创新话题,潘顺康开始了“头脑风暴”。他说,除了共建科技创新平台,还可以通过本地产业龙头企业牵头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知名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产学研合作进行项目策划包装,多方共同申报和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采用开展科研、孵化前台在大湾区,生产、转化后台在贺州的“飞地经济”合作模式。这样,可以使大湾区科技技术成果在我市得到有效转化落地,助推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产业发展的方式不计其数,但这些想法的落地终究需要人才去落实,“人才东融”在此时显得尤为关键。潘顺康认为,务必要打通我市创新平台链条和大湾区创新平台链条之间的连接,以创新链为通道加快人才在贺州和大湾区之间的流通。

“人才引进只是前期,最重要的是要使大湾区人才来了之后能有地方开展工作,使人才留得住。”他建议,我市可以建立人才共同培养长效机制,沿着创新链设置东融创新专项基金,引导大湾区创新团队结合我市产业发展技术瓶颈与企业联合攻关,使大湾区人才来了贺州之后能干成事,获得事业成就感。(贺州日报记者 毛艳姗)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