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的选择——老党员们的初心本色

贺州先锋     2019-11-13 08:35     浏览:2313


离入党宣誓的那一天,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的光景,但是入党时的那份初心,他们却始终铭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历经沧海桑田,这些老党员们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从未曾忘却……

无悔的初心

“来,快尝尝我们龙坪村的六堡茶。”70岁的黄元发是一个热情好客的人,家里每来一位客人,他都会泡上一壶醇香的六堡茶,向来客推荐龙坪村的茶叶、八角、重阳酒、熏猪肉等土特产。让龙坪村的土特产能够走出大山,为大家所知道和认可,是他的一大心愿。

 

 

与新中国同龄的黄元发,是土生土长的高山瑶族村——平桂区水口镇龙坪村人。1969年参军入伍,在北海涠洲岛驻守着祖国的南大门,197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退伍回到家乡,在1974年至1977年期间担任村村干、护林员。卸任护林员后,他义务护林42年,累计巡山10万公里,行程可绕地球两周半。

“24岁以前,我守护祖国的海岛;24岁以后,我守护这片山林。”为了当好护林员,看守好龙坪村这片美丽的山林,他克服了深山里交通条件极差的困难,日复一日的步行在山场里巡查,从不喊累。遇到山场失火,他冲在一线,组织村民齐力灭火,保护了村民财产。

 

 

几十年来,他主动为龙坪村的发展出谋划策,积极引导植树造林,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经过不懈的努力,现在的龙坪村,家家户户都种上了杉树、茶叶、八角等,瑶族群众也住上了水泥房,黄元发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守护这片山林,就是守护金山银山。以后我会继续走下去,直到我走不动为止。”由于龙坪村地处山区,自然环境恶劣,进村的道路经常出现塌方、滑坡等自然灾害。为了村民出行安全,他总是第一时间扛着锄头铁锹等工具出现在塌方点。为乡亲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他最开心的事情,邻里出现纠纷,他出面帮忙调解,街坊盖新房,他帮忙搭把手,只要村里有需要的地方,他总是积极的为大伙儿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每天都要在山场里走走心里才踏实的黄元发,体型看上去已经稍显佝偻。但是提起这位村里的退伍老党员,村民们都交口称赞、满怀敬意。“发叔与民同条心,种完茶叶种八角,满眼青山望不尽,党员风采八方传。”这首村民自发编唱的瑶族歌曲,回荡在瑶山的上空,根植于瑶族同胞的心中。

退伍老党员黄元发是龙坪村瑶族群众的领路人、守护者,他用几十年的实际行动无悔的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将对党忠诚的信念和追求深深地扎根于茫茫大山,为龙坪村谋发展、为瑶胞谋幸福。

如磐的初心

干净整洁的屋内,一位老人小心翼翼的拿出一摞用包装袋精心包裹着、并用绳子扎起的笔记本,整整齐齐地在桌面依次摆开,像珍宝一样的细心擦拭着上面的些许积灰。房间里挂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画像,墙上的老式时钟滴答滴答的记录着昼夜更替,四季轮回。

2019年8月,平桂区沙田镇组织部工作人员为开展离任村干部补贴工作核对历届村干部任职档案时,发现了这位77岁老支书的“秘密宝藏”——一箱子的党支部工作笔记本。

 

 

1942年出生的邱月明,自小跟随母亲来到了沙田镇道西村。从1966年到1985年,近20年的时间里,他担任过村里的文书、支部副书记、支部书记等。

 

 

“吃群众的饭,就要给群众办事。”翻开一本封面是《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笔记本,一句字迹工整的座右铭赫然纸上。为了更好的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他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工作中的学习与思考都详细的记录在笔记本上,大大小小十余本,见证着这位老支书不断思索、不断实践,用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的责任与使命。

 

 

“当支书的时候,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解决道西村的田地灌溉问题。因为我们村田地宽,十分缺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庄稼的收成。”1975年,在邱月明和其他村干部的带领下,经过全村人的共同努力,道西村完成了大冲水库的引水工程,为村里解决了部分的生产用水。

“1979年,因道西村生产队年耕地产量高,获得了自治区奖励农用拖拉机一台,大大的提高了全村的生产力。”老支书徐徐翻看着这些年代已久的笔记本,神采奕奕地回忆着往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支书邱月明虽然已离任多年,但他依旧怀揣着为民服务的初心与使命,继续为道西村脱贫摘帽、民事调解等各项事业默默地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质朴的初心

高中学历的莫昔全,平时爱写写诗词,是村里的“文艺青年”。接到在平桂区党校培训的通知时,他十分欣喜。虽然已到了乐享天伦之乐的年纪,但有这样到区里接受正式党员培训的机会,他感到异常珍惜。

“真心感谢上级党组织,没有忘记我们这些农村老党员,我只要能看,就还能学习!”培训班上,莫昔全捧着学习资料笑得合不拢嘴,念叨着平时在电视里看着新闻总是记不住,这下可以在书本上多看几遍、多记一点、多学一些。

 

 

大平瑶族乡古那村地处深山老林,山路崎岖险峻,落后的交通,导致这里一穷二白。莫昔全年轻的时候带头跟村民们一起开路、建学校,没有补助,就自行购买锄头铁锹,带上一天的饭菜就出门干活儿了。1973年,村里购入一台农用拖拉机,他第一个报名学开拖拉机,为村里的粮食增收贡献出一份力量。他还曾赴广东打工,开拓眼界,增长见识。近两年回到家乡,为古那村脱贫摘帽建言献策。

“吃水不忘挖井人。”莫昔全用朴实的语言书写下一名老党员最本质的信念,用质朴的初心昭示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