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桂区多举措攻破土瑶“深贫坚冰”

贺州日报     2020-12-09 09:28     浏览:1823


从崎岖不平、尘土飞扬的泥沙路到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从低矮破旧的木瓦房、茅草房到一栋栋洋气的水泥楼;从曾经的靠天吃饭到如今的衣食无忧……

经过5年多艰苦卓绝的苦战,土瑶聚居深贫地区长期累积的“坚冰”逐步被攻破,贫困、闭塞、落后的面貌已成为过去。

打通致富路

贺州市6个土瑶聚居深贫村8927人,全部分布在平桂区鹅塘镇和沙田镇的24条山冲当中,并座落于莽莽的大桂山脉海拔800米以上的崇山峻岭,交通闭塞,生存条件十分恶劣。

长居深山,交通不便,语言不通,土瑶群众脱贫成为贺州乃至广西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面对这一处境,平桂区委、区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啃下这块“深贫硬骨头”,才能实现“整区全胜”的宏伟目标。2016年以来,投入到土瑶聚居深贫村的资金有55330.96万元,安排项目872个,到2019年底,完工项目863个。

图为土瑶村的旅游路、产业路、资源路

如今,通往土瑶深贫地区的公路犹如一条条巨龙盘踞在大桂山脉的密林之间,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村民赵土保笑容满面地说:“路通了,杉树也能运输到外面卖个好价钱。”

种活“产业树”

昔日,一穷二白的深贫土瑶村;现在,是焕发生机的产业扶贫村。

由于土瑶聚居区受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制约,产业发展难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平桂区迅速扭住产业发展核心,壮大传统产业,发展特色旅游,加快产业多元化进程,土瑶贫困群众逐步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

图为土瑶生姜丰收

目前,6个土瑶村共种植优质茶叶、杉树、大肉姜、冬笋和黄花倒水莲、草珊瑚等林下经济作物14.28万亩。6个土瑶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11.05万元,年人均稳定纯收入达9454元。

土瑶地区山林资源丰富,群众竹编技艺好,平桂区引进两家较具规模的茶叶生产企业进驻土瑶村,以“公司+基地+扶贫车间+农户”模式,引导当地瑶族群众从事茶园管护、采茶、养茶、茶篓编织等工作,探索出了“竹编包装+土瑶茶种、管、采、养”的全产业链。目前,带动贫困户发展竹编320户(人),养茶61户,茶叶种植401户;建成投产竹编加工、茶叶加工等扶贫车间超过7家,开展技能培训105期,解决土瑶群众就近就业超1500人。

茶农采摘忙

“文化旅游扶贫”是打开富裕之门的“金钥匙”。平桂区深入挖掘土瑶支系原始完整的生态资源和神秘多彩的民俗风情,大力推进农旅、文旅项目,极力打造土瑶全域旅游精品路线,将生态资源、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来源,让土瑶群众背靠“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

迈向小康路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走进平桂区鹅塘镇明梅村,空气清新,云雾缭绕。明梅顶土瑶特色旅游项目成为土瑶群众就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民生工程;沙田镇狮东村大冲瑶寨打造土瑶风情旅游和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与“观光旅游”结合,开辟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土瑶文化艺术节、“长桌宴”、瑶绣工艺,丰富多彩的土瑶文化艺术令人向往……“山窝窝”变成了“金窝窝”。

图为第二届贺州市马窝土瑶文化节

“现在每月工资4000元左右,每天按时上下班,我很满足。”赵亚英说,她是狮东村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于去年10月搬迁到文华家园安置小区,随后在离家不到1公里的扶贫车间找到工作。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