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土瑶”脱贫记

贺州日报     2021-01-09 21:25     浏览:1553


从崎岖陡峭的山路,到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从低矮破旧的木头房,到宽敞坚固的住宅楼……近年来,在绵延40余平方公里的大桂山脉中,贺州“土瑶”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提到“土瑶”群众的生活,似乎总跟“贫困”一词挂钩。2015年底,“土瑶”聚居区贫困发生率高达61.42%,是贺州市贫困程度最深、脱贫攻坚难度最大的贫困区域之一。为了啃下这块脱贫攻坚“硬骨头”,2018年,贺州市按照自治区提出“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大见成效,三年脱贫摘帽”的目标,制定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全力推进产业扶贫、易地搬迁、基础设施、教育扶智等工作。

至2019年,槽碓、明梅、金竹3个“土瑶”聚居贫困村率先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61.42%降至4.50%。2020年10月底,大明村、新民村、狮东村3个“土瑶”聚居贫困村88户453人也完成脱贫摘帽认定,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如今,曾经的深度贫困地区已经改颜换面,焕然一新。“土瑶”群众也开启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

基建补牢短板 破除脱贫瓶颈

1月的贺州,寒意正深,盘青兰照常骑着摩托前往沙田镇赶集,半个小时后,他到达镇上。“没修路前,走三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盘青兰说。

盘青兰所在的狮东村是“土瑶”聚居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地处大桂山腹地、地处偏远、交通不便。2018年,中央专项扶贫资金和地方统筹扶贫资金向狮东村投入基础设施资金966万元,开展基础设施项目12个,修路队开进了村里。2020年6月,狮东村6个自然村屯的道路全部硬化完毕,村民盼望的“绝壁路”终于全部通了。

狮东村的变化只是贺州市“土瑶”聚居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精准扶贫方略的指引下,贺州市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自2018年以来,有效整合各级资源,向“土瑶”聚居区累计投入资金4.16亿元,打通了3条“经济生命线”共53.45公里,将“土瑶”村与外界、“土瑶”村之间联通贯通,结束了仅有一条路出村的历史。

与此同时,贺州市还强化电力、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补牢基建短板,破除脱贫瓶颈,给当地群众带去生活的便利和脱贫的信心,同时也打开了产业扶贫致富的“大门”。

产业深植厚土 铺就致富坦途

走进平桂区鹅塘镇槽碓村,只见青山绿水间,一座座带有浓厚民族味的民宿分布于各处,吸引着来访者的目光。通过走“旅游+扶贫”的脱贫攻坚发展模式,槽碓村的“土瑶”群众吃上“旅游饭”,走上了小康路。

“多亏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客人饮水有了保障,国庆期间每天有几百人来游玩。”槽碓村村民赵桂明说,“我对未来有信心,即使在这山窝里,以后的日子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十三五”以来,贺州市充分发挥“土瑶”聚居地区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加大产业培育力度,不仅支持发展绿色生态、民俗风情等旅游产业,还重点巩固发展水果、茶叶、药材等。“从开始的几十亩到现在的几百亩,村里的茭白种植户也从30户发展到100多户。”新民村村支书赵进文说,仅2019年,新民村种植茭白达900亩,年产约160万公斤,实现年产值800多万元。

同时,贺州市还培育发展深加工产业,因地制宜创建扶贫车间,充分发挥“土瑶”聚居地区茶叶、竹子等资源优势,在金竹、狮东等“土瑶”聚居地区引进企业开设茶叶种植加工、竹编加工就业扶贫车间7个,带动就业292人。

教育扶贫富智 斩断代际穷根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义务教育有保障是“两不愁三保障”的底线目标之一。

近年来,通过补齐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短板,加快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等方式,贺州市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打赢打好义务教育保障战役。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贫穷闭塞。“土瑶”聚居地区的“土瑶娃”们,能就读的学校十分稀少。不仅如此,学校规模小、校舍简陋、生源分散、上下学路途遥远,加之教育观念落后,都让“土瑶”聚居地区义务教育的开展困难重重。在当地,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占全部“土瑶”村人口总数比例不足1%。

但现在,“土瑶娃”们上学困难已经成了历史。2020年9月1日,贺州市民族学校落成开学,学生们穿着民族盛装一起走进这里,来自平桂区鹅塘镇槽碓村的“土瑶”学生赵荣菲就是其中之一。在贺州市民族学校里,崭新的教学楼、先进的教学设备、宽敞的宿舍,新学校的一切都让赵荣菲这样的“土瑶”孩子感到新奇。

为了啃掉“硬骨头”,贺州市制定出台了《贺州市平桂区“土瑶”聚居深度贫困村学生就读城区民族学校教育资助方案》,进一步完善现有6个“土瑶”行政村教学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校舍翻新工程,改善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目前,平桂区建成新民、大明幼儿园2所,改扩建6个“土瑶”村小学校舍,投资1.7亿元建成了贺州市民族学校,让该区794名“土瑶”学子实现入学就读。贺州市还通过选派和定向培养的方式,为“土瑶”村增加了28名教师,进一步壮大教师队伍,巩固教育扶贫成果。(丁薪峰)


x